中原工學院土木与建筑教师团队成立于2005年,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教研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成立以来,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传道授业”初心,重视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在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下,教师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成绩,团队特色与整体优势日趋显现。2023年9月,团队被授予“河南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立德樹人,初心使命的忠誠踐行者
土木與建築教師團隊目前有35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中原教學名師1人,河南省教學名師1人,河南省文明教師1人、河南省教學標兵2人,獲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教師11人次。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團隊堅持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注重立德樹人與傳道授業解惑的有機統一,持續構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近五年,获省部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在团队教师的带领下,學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及国家级学科竞赛百余项,获各类奖励260余人次。

在邊亞東、孫玉周、趙毅等教師的帶領下,團隊借助信息化技術,積極開展智慧教學,《結構力學》《工程力學B》《土木工程概論》等10門課程被評爲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同時完成工程碩士創新培養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土木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室教學平台建設與實踐、“智能+”時代本科高校虛擬基層教學組織研究與實踐等6項省級教改項目,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心系家國,防災減災的身體力行者
團隊以建築業向綠色低碳智能化發展爲目標,積極促進教學、研創向社會服務轉化,做好防災減災的宣傳,共築安全防線。

左:石窟漏水现场调研 右:遥测微震监测系统测试现场
團隊先後受新安縣漢函谷關保護管理所、河南省文物建築保護設計研究中心委托,對新安縣漢函谷關遺址關城東牆本體、鶴壁青岩絕石窟滲水問題、土遺址夯補施工檢測一體化設備研發、開封順天門遺址覆土方案設計及保護材料項目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自主研發潮濕地區岩土質文物保護新材料與新工藝,解決中原地區岩土質文物病害機制難題,爲國家文化保護作出重要貢獻。自主研制32位遙測微震監測系統,爲礦山微震震源層析成像和煤礦動力災害監測治理方面提供技術保障。

历年来,团队教师带领學生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系列宣教活动,宣传安全防范意识和自然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胸有大愛,鄉村振興的志願先行者
團隊教師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運用專業知識對結對幫扶鄉村開展産業及科技扶貧工作。

中原工學院助力脱贫攻坚云展馆
爲把自身專業知識發揮到實處,團隊教師多次深入鄉村調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鄉村發展現存問題提出建議。
2021年12月14日,團隊教師趙毅帶領科研骨幹及教師代表赴確山縣開展“助力脫貧攻堅促進科技創新”幫扶調研工作,爲解決生産過程中的技術瓶頸進行討論。團隊骨幹成員運用虛擬現實(VR)技術自主創建了河南省首家以駐村第一書記開展精准扶貧工作爲主題的VR雲展館,將脫貧攻堅事迹永久保存雲端。


团队成员马骁、 殷晓三西藏支教
團隊教師積極開展國際訪問交流,與澳大利亞RMIT、新西蘭UNITEC等高校在多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在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中,傳播中國文化,用學術講好中國故事。在西藏支教、防汛抗疫等公益事業中沖鋒在前,用行動诠釋使命擔當。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用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书写不一样的篇章。中原工學院土木与建筑教师团队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需要,以黄大年精神为指引,坚守立德树人使命,潜心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工作,在新时代勇攀高峰。(通讯员 陈彦冰)